English

来自胃癌高发区的报告

1998-12-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10月17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媛教授带领的胃癌防治课题组,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辽宁省庄河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偏坡村,给这里的农民发放治疗胃病的药品。车刚驶进村,早就等候在这里的村民们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立即围了上来。

这是胃癌防治课题组今年第四次到偏坡村发放药品。袁媛问一位50多岁的农民:“上次发的药都按时吃了吗?”农民答:“都按时吃了。”她又关切地问一位患浅表性胃炎的中年妇女:“胃部还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那位妇女说:“吃药以后好多了,也不吐酸水了。”袁媛欣慰地点点头。医务人员按照登记表,把一份份药品发放给这个村100多位患胃病的村民,嘱咐他们要按时服药,改变经常吃自腌咸猪肉的饮食习惯。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去年在胃癌普查中发现了早期胃癌,及时做了手术,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

庄河市属我国北方胃癌高发区。早在八十年代初,中国医大一批医务工作者就在这里建立了胃癌研究高发现场,连续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科研攻关任务。如今,“接力棒”传到了一批年轻专家手中,由他们牵头承担了“九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胃癌高发现场高危人群综合防治研究,主要任务是在我国胃癌高发地区进行大规模一、二级预防研究。

这是一项为数十万庄河农民造福的医学工程,意义重大,却又十分艰巨。和“七五”、“八五”的课题相比,“九五”期间课题的规模更大,地域范围扩大到16个村镇,而且要在5年时间里通过科学研究总结出一套防治胃癌的科学方法向全国推广,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袁媛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大郑镇是普查工作的第一站,医务人员没有想到,农民们对胃癌普查工作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给予积极配合。检诊车进村后,一些人围着看热闹,却不愿上车来检查。经过袁媛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耐心宣传,农民们打消了顾虑。“沈阳的医生免费查瘤子来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接受检查的农民越来越多。课题组在横道河乡普查时,一位农民没赶上,当她得知课题组到了临近的步云山乡,起了个大早,翻山越岭走了30多里路,赶到课题组的驻地。袁媛安排医生为她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使这个农民及时得到治疗。

在第一阶段普查的日子里,课题组为3033位患有胃病或有胃癌家族史的农民做检查。担负X线检诊工作的放射线科副主任徐荣天平均一天要做150例,有一天竟做了208例,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即使在医院宽敞的诊室里也难以承受,而检诊车的工作间面积还不足2平方米,徐荣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庄河农民的健康,他毫无怨言,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了任务。由于X线诊断设备超负荷运行,关键部件管球坏了,普查受阻。医大一院接到庄河的求援电话,副院长李继光当即决定,将门诊X光机的管球卸下来,派技术员连夜送往庄河。担任血清学检测的课题组成员都是女同志,但她们克服了家庭负担的许多困难,坚持在普查现场工作。

在普查的16个村镇中,多数还比较贫困。为了减少路途往返的时间,医务人员就住在老乡家中,几个人挤在一铺小炕上休息,尽可能不给群众添麻烦。

第一阶段的普查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庄河地区胃癌一级预防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对庄河地区16个村镇3033人进行筛查,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病人被及时安排到市级以上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并建立了随访档案。这项成果对降低庄河地区以及我国其它胃癌高发区的胃癌死亡率至关重要。前不久,在科技部召开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期评估会上,这一项目取得的重大进展受到专家的好评。

对课题组来说,第一阶段的大范围普查仅仅是胃癌防治研究的良好开端,实施胃癌一级预防的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在胃癌及其高危人群筛查的基础上,他们对筛出的胃癌高危人群按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类型分组投药治疗。课题组的成员不辞辛劳,行程万余公里,足迹遍布庄河的山山水水,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在庄河农村,有好多家庭曾因胃癌倾家荡产,现在,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免费看病,得到医治。从广大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课题组的医务人员受到极大的鼓舞。目前,他们又完成了25%干预人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服药总依从率达到96.6%;对采集的血清标本及组织标本正在进行有关生物学指标检测以客观判定干预效果。同时,课题组还建立了庄河现场胃癌高危人群微机管理档案库,完善了30个自然村胃癌发病、随访及死亡报告档案管理系统,对其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进行动态监测。整个课题正沿着现场干预治疗及实验室基础研究两条主线向纵深发展,时代赋予这项以最广大的农村人口为防治对象的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以不寻常的意义,为了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中国医大一院胃癌防治课题组的医务工作者正一往无前,无私奉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